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古代幼崽种田日常 > 第162章

第162章(1 / 2)

京郊一处庄雅宅院门前散落一地破碎的炮竹红纸。

魏家住得偏些, 左右没有友邻祝贺,所以也没让门房大洒铜钱。

几个身着红衣的官差一路敲锣打鼓来到院子,为首的人喜笑道:“恭喜魏学子, 贺喜魏学子, 摘得春闱杏榜第一!您去岁先中解元,今朝又中会元, 小的祝您一鼓作气, 三元及第!”

说着身后的人也将红木托盘里的东西呈了过来。

魏承打眼一扫, 便见到贡士文书、两锭黄金和一张田契。

他面有淡笑, 颔首道:“承诸君吉言,劳您从城内跋涉至此。”

一旁的云天几人接过托盘, 又很有眼色将喜钱送到他们手中。

送走报喜的官差,魏承也快步来到堂厅会客。

这些倒也不是外人,大都是魏承多年同窗好友, 凤阳镇孙县令的儿子孙览,徽林私塾的张师兄,邺城宋家宋子明。

大康近年国泰民安,边疆稳定,故而此次春闱放宽许多, 全国共有一百五十人取得贡生功名,这里的宋子明和孙览也同样入了红榜, 前者中了第七十八位, 后者中了一百四十七位,就是张师兄不幸落了榜。

不知道旁人怎么想,孙览是真的满意自己的成绩,偌大幽州也就出了他与宋魏三个贡生,而且他们这些贡士只要在殿试时不作死, 到最后都会有一个进士出身,这已是祖坟冒青烟,光耀门楣的幸事了。虽说打小交好的魏承在数百人才中拔得头筹,明晃晃的会元头衔令人垂涎,他的擦线成绩与之比较更是有些不能看,可他是见识过魏承过目不忘的逆天本领以及这人只要没学死就往死里学的狠劲儿,有时他都在想幸亏小罐罐有能耐,是做大名鼎鼎的山参药材生意的,家中常有珍贵药材给魏承补养身体,不然就是大罗神仙也扛不住十年如一日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啊!

红榜已揭,尘埃落定,几人也不用再顾忌考后谈论题目惹自己伤神,就缠着魏承给他们讲讲会试那几道极难的策论。

也就是这么一会儿功夫,门房一趟又一趟来报,说是有人到府贺喜。

官员为了避嫌自然不会明目张胆拉拢,多是一些知名的文人雅士和在京城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派来的官媒人。

魏承神色淡然:“礼不收,人也不见。”

张师兄噗嗤笑一声:“魏承啊,我瞧着你也是要在京城久居,旁人也就算了,媒人可不能不见,你日后聘妻纳妾可是都要经过媒人这一手,小心她们记恨你,给你聘个丑娘子壮夫郎!”

“话糙理不糙。”孙览也笑道,“你现在已经推了她们,再把人叫回来也不像样子,不如明儿你让云天备些好礼送去官媒聊表歉意?”

向来话少的宋子明也跟着附和两句。

这些年,张师兄和孙览就在老家娶了妻室,就连一板一眼的宋子明都娶了夫郎。

魏承却摇头:“不必。”

他垂眸轻翻一页书:“我已心有所属。”

“什么!?”

“啊?!”

众人大惊,孙览险些摔了茶盏,满目惊讶:“魏承,你再说一遍?!”

张师兄不可置信:“他说他已心有所属!他怎么会心有所属呢!”

魏承挑眉他们一眼,无奈笑道:“我是人,我有三情六欲,如何不能心有所属?”

“怪事,怪事。”

宋子明晃晃脑袋,懵懵道:“魏兄,我是真想不到你心里除了读书和弟弟,竟然还能装下旁人。”

魏承扫他一眼,面不改色,悠悠起身:“你们慢坐,我要去给罐罐写信报喜了。”

见着魏承走了,几人凑在一处也没怎么论经。

“子明兄,你这两年与魏承走得近,你可知晓他心上人是何模样?”

“不知。”

宋子明摇头,又道:“魏兄平日极度整洁,我猜这人会很貌美。”

张师兄啧啧两声,有点高兴:“哎呀,咱们小罐罐要有嫂嫂咯!”

.

会试三月下旬出了成绩,四月二十五日考入春闱的贡生便要前往皇城参与殿试。

两次考试之间只隔着一个月,比任何一场考试的间隔都要短暂,所以许多学子这时候都会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更为刻苦的读书练字,不再见客闲逛。

魏承倒是雷打不动早起练石锁,再去墨斋练字,偶尔也会去永顺书市看书,晌午就回府读书。

自打魏承在萃云园的题刻完工之后,墨斋里不少文官都想与他相交,甚至还有人旁敲侧击的问他是否愿意做内阁大学士的门生,有门道替他引荐云云,魏承知晓其中利害,更不想轻易站队,只用不谄媚也不高傲的态度回绝了这人。

如今他又中会元,府邸拜帖更是如雪花般袭来,他也只得以准备殿试为由一一推拒。

这一日,墨斋的人比往日多些。

魏承稍一打听才知道今儿是官员休沐日。

他来到自己常待的静室,就看到在墨斋里最为熟稔的慕子盛。

这个慕子盛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痴,单单一个“正”字就能不眠不休写上几天几夜,而魏承也是精益求宫中浩羔楞陶陶精之人,不免对此人有些高看。

其实一开始他们谁也不搭理谁,可相处久了,难免会说上几句话。之后魏承便知晓此人不仅极擅书法还擅长论经问道,而魏承自打启蒙之后,先入徽林私塾又入幽州府学,很少有人能与他你来我往的辩论,他们有时会因着一问策题从早辩到傍晚。所以这时间一长二人便也成了互相点评书法,互赠墨宝的友人。

“慕兄。”

“照野。”

慕子盛比魏承年长,二人相熟之后他便唤了魏承的字以示亲近。

慕子盛显然已经来了好一会儿,他宽松青色的长袍下摆满是墨汁,手里握着粗犷毛笔:“照野,你来看看,这几个字如何?”

魏承放下书箱走过去,就见着扁长书卷上写着“寰中自有圣人出,九曲黄河水不浊”几个大字。

他瞳孔微怔,很快敛眉道:“慕兄今日的字与往日相比有些不同。”

慕子盛哼笑一声,好心情的拢拢宽大袖袍:“哪里不同?”

“势如利箭,锋芒毕露。”

慕子盛大笑两声:“照野,那依你所见,寰中自有圣人出,九曲黄河水不浊,此句是正解还是误解?”

魏承不正面回答,严谨道:“古谚也曾云,圣人出,黄河清,贤人辅,泰阶平。以此可见,慕兄所言是正解,可史书并未记载哪一年哪一日哪一时辰黄河水清,世人也从未见过黄河水清,如此也算作误解。”

慕子盛听后笑笑,抬手点了点他:“你今日与往日也有些不同,说起话来有些谨小慎微,明哲保身的意思了。”

魏承微微笑道:“慕兄,倒也不是我小心,只是自古黄河长江一论,没有是非对错,黑白之分,只有权衡之术。”

“权衡?”

慕子盛深深瞧他,笑道:“那你以为长江清,黄河浊,这高下立判,如何权衡呢?”

“长江清又如何?大康十五年八月,暴雨连绵数日,长江中下游以及太湖流域洪水泛滥,堤坝溃决,六省一百五十县受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而黄河虽浊却灌溉两岸农田数千年。反之,纵观史册,先有大禹治水,后有黄河流域多现洪灾。而长江亦是如此,虽有灾祸,可它以身为界,灌溉养育两岸农田,造福百姓不计其数。”

魏承目露坚毅,平静道:“这世上不能只有黄河没有长江,亦不能只有长江没有黄河,所谓权衡,便是长江泛滥,就治理长江,黄河泛滥,就治理黄河。正如圣上之道,贤时用,不贤则黜。”

慕子盛沉默良久,忽然笑道:“魏照野,你生了一副慈悲君子相,却是真有大才。”

“我听说此次春闱你考取头名?”

魏承边低头研磨墨水边道:“不过是仰承天恩,侥幸而已。”

“不必谦虚,你我如此相熟,我还不知道你的才学?”

慕子盛见他开始磨墨,也提步来到案前,道:“今日有闲,我们便比赛摹写钟繇的《宣示表》,如何?”

魏承点头应是,面上平淡如常,可心中隐约猜出了慕子盛的身份。

慕子盛。

慕形音木,子,为李。

盛,炽热,为赫。

李赫,正是当朝太子是也。

三月转瞬即逝,魏承照旧每日读书练字想罐罐,在京城大林寺满山桃花盛开的日子也迎来了殿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